10/10/2009

[心得] The day after tomorrow 觀後 (6)

6. Hurricane (颶風) I, 也就是我們這裡的typhoon(颱風)--電影裡的主角--大氣酷斯拉

颶風眼通過時,夾雜著冷空氣,使得地面溫度驟降(-70幾度F?我沒聽仔細...),所有物體瞬間凍結,生物因而死亡。這是電影的橋段。

因為電影裡是用hurricane,所以,以下我都用他來描述。
颶風,這個東西,大家一定都很熟悉了,每年侵台造成大家生命財產的損失。要講電影裡的這隻"大怪獸"一定得從先兩個方面來說,一個是他生長的條件,另一個則是他的垂直結構。如果大家有興趣,可以從google裡找出一海票有關颶風的網站,描述颶風的定義、成因、結構等等...

一、生長條件

這裡我只挑一兩個因素講,現實生活中,(儘管真正颶風的成因仍不是非常清楚)要支持成長成颶風(風速大於128 km/hr),很重要的因子是溫暖以及充足水氣。透過底層擾動風力的輻合作用(convergence)將溫暖而潮濕的空氣往上空傳送,到了高空遇到冷空氣,潮濕空氣因而凝結釋放潛熱,提供給颶風能量,而使得颶風能繼續發展。當地表水氣不足,或溫度不夠時,這樣方式提供的能量就會慢慢減弱,颶風就會慢慢死亡。

根據研究顯示,溫度大於26~27度C的海洋表面,就是最適合生成與發展颶風的環境。這也就是之前第4篇我在介紹溫鹽環流(thermohaline circulation)中提到,海洋上層暖水往北流,會影響颶風的生成與頻率,就是這個原因。一旦進入陸地,水氣來源沒有海洋多,颶風得不到能量,加上地表建築物山脈等地形,摩擦力又比海面大很多,無形中又削減颶風的風力,最後終至死亡。

ok.以上就是我們現實生活中的適合颶風發展的條件。反過來看我們的大氣酷斯拉的生成...
她是在陸地上生成的,沒有水氣能量來源,加上地表那麼大的摩擦力,不要忘了她長在美東,旁邊是最高標高2,037 公尺 (6,684 ft) 的阿帕拉契山脈(Appalachian Mountains),許多地方的高度都大於1,800 公尺 (6,000 ft)。地表這麼大的粗糙度,她還能長得起來...這....這是什麼東西?挖阿哉... >_<

所以劇中那位亞裔面孔的女氣象學家才會說:

"No hurricane can form on the land!"

就是這個原因。

待續...

--

人生繁擾一場夢
但求浮雲一片白

--
※ 發信站: 批踢踢參(ptt3.cc)
◆ From: 128.8.10.141


====
註:
原文轉載於UMD板@ptt3.cc, mph所著之[心得] The day after tomorrow 觀後系列文(6)
于 Tue Jun 1 17:20:27 2004

0 comments:

張貼留言

 
Design by Free WordPress Themes | Bloggerized by Lasantha - Premium Blogger Themes | coupon codes